社區巡迴放映
2019/01/27
【教師紀錄片導讀工作坊】教案分享與討論|毛雅芬

【教師紀錄片導讀工作坊】教案分享與討論|毛雅芬


課程來到最後一週,學員蔡濬廷、許怡麗、陳暐婷、張瓊文分享了他們所構思的教案,並由毛雅芬老師邀請陳平浩老師,以及在2018年擔任青少年影像培訓營老師的周少強、劉孟芳、凃佳禎給予建議。

蔡濬廷分享用散文及《刪海經》作為教材,討論海洋、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課程內容安排的相當豐富,老師甚至覺得這應該可以執行到半個學期。
老師也建議可以從意象解析開始解釋,因為學生現在對影像的抽象理解較為容易。觀點部分,學生對於紀錄片的東西,甚至會比研究生更厲害,他們比想像中更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是跳躍式的,他們在分析時,就會有觀點,有幾個意象出來,他們就會開始有想法。老師可以把議題分為黑白兩邊,讓學生自己去反思,他們自己會很有收穫。他們一但進入文本,開始去欣賞時,他們就進入了。

許怡麗以閱讀寫作營的其中一堂4小時的課構思教案,主題是影像說故事,而教材則使用了馬拉拉的紀錄片、傳記、演講稿等,希望讓學生了解怎麼刻畫人物意象,設計完整讓老師們驚艷。
老師覺得這是個目標非常明確的一個教案,但青少年可能會覺得馬拉拉太特別了,離自己很遙遠。回教跟台灣也很遠,所以拉近是很重要的事情。PPT的話,字可以再少一些,圖片可以再多一些。後面要補充的部分,好像給的太多了,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把後面的補充資料,做成類似懶人包的狀況,有點擔心補充完他們反而不敢寫了,可以讓他們先寫。因為後面補充那麼多,他們可能會覺得好像很複雜。如果要補充的話建議可以用紀錄片裡面提到最大的東西,例如伊斯蘭教等等,用圖像的方式說明。提問單裡面的幾個問題還蠻有趣的。可以探討很多有與紀錄片的議題。而教材裡面有兩部紀錄片,片名不同,搞不好可以討論兩部片的觀點,或許會有所不同。

陳暐婷以職校的教學觀點,根據學生的特質,設計以「希望讓學生了解紀錄片、記錄真實的影音」,先備知識,是需要知道鏡頭、攝影、剪接的基礎概念。以抽籤抽出不同的角色,用這些角色如何看待自己的班級作為題目,讓學生去拍攝。拍完之後,播給所有同學看,讓大家猜這是什麼樣的角色看到的。並且探討,同樣的人事地物,怎麼拍出不同的感覺等等議題。
老師們感覺這個教案蠻有趣的,用這個教案可以讓學生知道不同觀點的問題。建議校長角色的籤有兩隻,工友角色的籤有兩隻等等,如果每個角色有兩組蠻有趣的。如果這樣做出來,拍和剪出來是什麼樣子引人好奇。同學如果開始意識到紀錄片是什麼,多一點點概念,差不多就夠了。至於真的有興趣的人,他們自己會去找。

張瓊文則是以網路霸凌的紀錄片,討論網路霸凌及如何拒絕網路霸凌,希望能夠給孩子一些思考的機會,也希望讓家長跟孩子一起討論。網路訊息的傳遞能夠害人也能幫助人,到底網路能夠做的事情是什麼?
老師建議用影像呈現出來的東西是有影響力的,可以把臉書看成是一種類似紀錄片的有點像紀錄片的東西,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同時把類似性質的東西帶到紀錄片的共同討論。這個議題不一定要「臉書議題」這個紀錄片就帶出來,但可以透過這部片來談臉書跟紀錄片的概念有點像。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電影總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