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課程師資
![]() |
【基礎1 紀錄片發展與美學分析】 林木材 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從事紀錄片評論與推廣、策展相關工作,現為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策展人、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影展選片人,著有《景框之外:臺灣紀錄片群像》一書,拍有短片《自由廣場》(2020),並入選金馬影展華語透視界觀摩單元。 |
![]() |
【基礎2 紀錄片現場的攝影與聲音I】、【基礎3 紀錄片現場的攝影與聲音II】 王盈舜 清華大學電機系、臺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藝術創作碩士(MFA)。創作以紀錄片為主,關注歷史、文化、社會與藝術等議題,作品曾於國內外影展、國際頻道、公共電視及各大串流平台播映。編導作品包括《與信仰對話》(2018)、《古諾楓之歌》(2015,共同編導,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男性基本教練》(2003,入選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阿山》(2001,入圍200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等。近年亦活躍於攝影領域,與多位導演合作擔任紀錄片攝影師,如蕭菊貞導演《造山者-世紀的賭注》(2025)、《南方,寂寞鐵道》(2023)、《稻浪上的夢想家》(2022)、李香秀導演《黑熊森林》(2016),及曾文珍導演《逃跑的人》(2020)、《春天,許金玉的故事》(20022)等。 |
![]() |
【基礎4 田野、倫理與觀點】 廖克發 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入圍釜山國際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以及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其兩部拍攝家鄉的紀錄片《不即不離》、《還有一些樹》、《野番茄》、《一邊星星一邊海浪》入圍金馬競賽、釜山競賽,多項國內外影展獎項。紀錄片長片作品《由島至島》獲2025金馬獎最佳紀錄長片、最佳音效,2024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曾參與東京與柏林影展新銳營與金馬電影學院。也常擔任亞洲紀錄片訓練營台灣 Doc Doc、印尼 Asiadoc、馬來西亞 FFD、New Asian Scenery、富邦青年影像營等導師與評審 |
![]() |
【基礎5 在地走讀與田野現場】 林宇嬋 桃園人。台灣藝術⼤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因喜愛電影⽽進入影視產業任職導演組⼯作,2017年透過紀錄桃園辦理的培訓課程,開啟紀錄片創作之路,培訓作品《沒有名字的理容院》紀錄短片獲得2017年度桃園城市紀錄片首獎,後續發展為紀錄長片,榮獲2023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金獎/影評人推薦獎/王道女子力獎,以及2023勞動金像獎長片組首獎。 在影片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紀實影像的影響力與感染力,於是投入社區放映推廣,耕耘友善的交流空間「OPEN OPEN今日營業」;近年開始用影像從事社區營造,著力於社區資源盤點、公民影像教育、組織社區田野調查人員,提供培力資源共學與共創,期望紀實影像為一般民眾所熟悉,透過生活化的轉譯傳達議題、引動討論與獲得啟發。 |
![]() |
【基礎6 剪接入門基礎】 段佩瑤 1991年出生於新店,大學休學之後投入影像工作,專長為剪輯也擔任紀錄片導演,其剪輯作品《Good night&Good bye》獲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並入圍里斯本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 |
進階課程師資
![]() |
【進階1 紀錄片的攝影心法】、【進階3 紀錄片音樂與聲音的想像- 以《捕鰻的人》為例】 許哲嘉 淡江大學物理系,意外修習「紀錄片製作」課程,於是開啟一扇窗。長期製作電視台紀實影片,豐富個人導演、攝影經驗。2014年完成《沒有終點的旅程》,記錄排灣族醫師徐超斌在犧牲與奉獻之間的思索,入圍第37屆金穗獎。費時五年完成第二部紀錄片作品《捕鰻的人》,榮獲2021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最佳攝影」,並入圍第58屆金馬獎新設立的「最佳紀錄短片」。新作《神話》獲2024 TCCF 創意內容大會─CCDF獎。 |
![]() |
【進階2 跨類型紀錄片創作分享】 吳梓安 吳梓安從事實驗電影的創作、推廣、研究與擴延。他以Super8和16mm膠卷的技法,拼貼異質的影像、聲音與文本進行創作,質問電影敘事與自我建構。畢業於台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紐約新學院(The New School)媒體研究所。作品呈現形式包括放映,展覽與表演。影展經歷包括:倫敦BFI Flare、鹿特丹影展、舊金山電影資料館、雪菲爾紀錄影展、東京Image Forum、首爾EXiS、吉隆坡KLEX、台灣金穗獎、金馬影展、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等。展覽經歷包括:台北美術獎、台灣錄像雙年展、台灣雙年展、台北國際藝術村、馬尼拉大都會美術館等。他也是目聶映像文化與實驗電影團體後照鏡的創始成員,參與策劃各種實驗電影映演活動。 |
![]() |
【進階3 紀錄片音樂與聲音的想像- 以《捕鰻的人》為例】 澎葉生 1974年出生於法國,2007年起長期生活在台灣。自1998年以來,他持續運用各種麥克風進行戶外採集工作。擁有具象音樂背景,利用擬音、取樣和類比合成技術,為當代舞蹈、公共藝術進行聲音設計,為電影創作配樂,也擔任紀錄片和長片的混音工程師。曾和黃亞歷導演共同為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設計音效,並以該片獲得金馬獎最佳音效之入圍肯定,並獲同年第18屆台北電影獎最佳聲音設計。2024年以《由島至島》獲第61屆金馬獎最佳音效。 |
![]() |
【進階4 剪輯敘事的魔幻力量】 黃懿齡 屏東人,參與紀錄片工作多年,近年主要從事剪輯工作。剪輯作品包括《我愛高跟鞋》、《灣生回家》、《我的兒子是死刑犯》、《一夜之間我長大》等。曾以《台灣棒球百年風雲:站在火山口》入圍電視金鐘獎剪輯獎。2022年以《神人之家》入圍金馬獎,並獲得台北電影獎最佳剪輯。2024年剪輯劇情短片《公鹿》獲得日舞影展國際劇情短片評審團獎。 |
共同課程師資
![]() |
【共同課 影像身體工作坊 I、II、Ⅲ】 余彥芳 中壢閩客混血。獨立身體創作、表演者、舞蹈教師。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默默工作坊共同發起人與教師。余彥芳演出編創作品與教學足跡遍及歐陸、美國、中國與台灣的大小劇院與藝術節。2013年起發起默默計畫,長時間培養年輕戲劇舞蹈表演者與跨領域團隊共同訓練和創作,作品善用肢體語彙結合戲劇語言探討在地政治與人文議題,演出地點從地下市場到首都劇場,從在地到國際,2017年起與胡雅婷、邱美衡共同開辦默默工作坊,期許藝術行動可以提升和改善人的生活品質。2017年起回歸獨立藝術家身份活躍於台灣與國際之間,舞者、演員、創作者、教師的身份穿梭在舞蹈、戲劇與現場展覽等不同形式當中。 |
監製課程師資
![]() |
曾文珍 2002年以《春天-許金玉的故事》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並入圍瑞士佛瑞堡國際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人道獎紀錄片競賽等多個國內外影展。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等待飛魚》,入圍日本東京影展「亞洲之風」單元、韓國釜山影展「APEC」單元、美國洛杉磯亞美影展、日本福岡影展等。擅長拍攝人物紀錄片,尤其是對時代女性的刻畫,能描繪細膩動人的情感,呈現勇敢美麗的生命樣貌。近年來,拍攝弱勢族群題材的紀錄片。2015年完成照顧服務員紀錄片《長情的告白》,2019年完成獨居老人紀錄片《日落之前》; 2020年完成失聯移工紀錄片《逃跑的人》,入選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千波萬波競賽單元。 |
鄭慧玲 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目前為獨立影像工作者。歷年作品曾多次榮獲金穗獎,並多次入圍電視金鐘獎、女性影展及2019年臺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剪接。國外影展部分則入圍過日本NHK日本賞及入選慕尼黑兒童影展。曾任台北電影節評審、南方影展評審、電視廣播金鐘獎評審…等。也多次擔任紀錄片工會舉辦之紀錄片研習課程講師。 |
|
![]() |
盧盈良 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研究所,作品多與自我的困頓及抒發有關,近年專心投入探討信仰與性別的領域之中。長片作品《牧者》或金穗獎最佳紀錄片、捷克基諾國際獨立影展最佳紀錄片獎等。《神人之家》獲第24屆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最佳紀錄片、最佳剪輯、觀眾票選獎。新作《歌舞的我們》獲新北市紀錄片優選影片、捷克 Ji.hlava 國際紀錄片影展的Ji.hlava New Visions Forum 提案 DAE Award,入選法國坎城影展紀錄片專區提案單元。 |
![]() |
廖克發 馬來西亞出生的台灣導演,第一部劇情長片《菠蘿蜜》入圍釜山國際影展新潮流競賽單元以及金馬影展最佳新導演提名。其兩部拍攝家鄉的紀錄片《不即不離》、《還有一些樹》、《野番茄》、《一邊星星一邊海浪》入圍金馬競賽、釜山競賽,多項國內外影展獎項。《由島至島》獲2024金馬最佳紀錄片、最佳音效,以及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曾參與東京與柏林影展新銳營與金馬電影學院。也常擔任亞洲紀錄片訓練營台灣Doc Doc , 印尼Asiadoc, 馬來西亞FFD,New Asian Scenery,富邦青年影像營等導師與評審。 |
![]() |
施佑倫 美國雪城大學電影藝術創作碩士。2014年起,與臺灣冤獄平反協會合作拍攝司法冤案紀錄片系列,《不排除判決書》獲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無聲時刻》獲MOD金片子創作大賽百萬金獎;《彼岸》入圍釜山國際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相見相忘》入選金馬影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