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故事記錄下來
大師講座放映了《大溪之寶》,當時正是台灣社區營造興起的時候,這支影片記錄了曾梓峰教授率領團隊及大溪的居民們一起進行大溪歷史建築的保存運動,進入到社區中,讓居民變成運動的主體。
吳乙峰導演分享自己拍攝紀錄片的收穫,因為拍攝紀錄片,交了許多朋友,也看見台灣不同的人們在做不同的事情,努力讓台灣各地更美好。紀錄片重要的是把這些故事記錄下來,讓在不同時空的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故事。
你的題目會成為你的養分
題目可能是議題、可能是個人,但重點是怎麼進入這個題目,跟你要說什麼?要了解對方,而不是當個過客。一定會有困難的時候,但不能逃避,要去面對它。「你的對象、題目在你經驗的過程中會教育你,到最後會成為你的養分」拍攝紀錄片有一個對決就是「到對方家裡吃飯」當對象體邀請你到家中吃飯,就表示他已經把你當成可以邀請到家裡的朋友。紀錄片提案要說出你要拍的人的故事,說出你為什麼要拍他,如果不知道的就誠實的說還沒辦法處理,不要說假話。
做紀錄片要記得的三件事情
「作者跟對象體的關係」:隨時都要注意到這件事情,關係是要非常拿捏的。要做一個紀錄片工作者,每天都要檢驗。在剪接、拍攝的時候,作者都要檢視自己跟對象體的關係。吳乙峰導演分享自己曾經想要拍遊民,但拍三個月後就不敢拍了,因為覺得自己還沒有辦法,遊民很難拍到,因為他們也知道媒體要什麼,也會想要利用媒體。導演也建議除非自己能控制,不然一開始就拍自己能控制的東西。
「攝影機的位置(形式)」:在所有創作裡面一定有「形式」跟「內容」,你要怎麼說這個故事,你要找到一個方法。每個人表達的方式都不一樣,你要一直去想,你要怎麼呈現。
「作者的思想」:這是決勝負的一點,《大溪之寶》講述希望民眾參與而且改變對古蹟保護的部分,你的片子、你的思想是什麼,影片給觀眾看完之後觀者會有一些意識形態跟想法。任何電影、任何藝術是我們想穿透一些東西,開啟了或是提升了我們對於這個人世間的想法,而不是那麼無趣的人生。不論談什麼議題,這個題目一定有一個啟示,當你花你的心力,全力以赴的進入那個題目以後,把它剪接出來的話,觀眾可能要經過十年才了解你用一個或半個小時就讓觀眾理解,而且會「哇……原來這個事情是這樣,我終於懂了,我其實應該怎麼做。」你會被開啟或提升看這個世界的角度,或是帶領你去看不同的生命。所以作者要有思想,有時候一開始沒有那麼清楚,但是你進去那個題目以後,它會帶領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