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2.02────《街頭》講座紀錄
江偉華導演在座談的一開始先說明《街頭》這部片最想做的東西是想傳達一個狀態,人的狀態、時間的狀態、社會縮影的樣貌。導演也分享《廣場》是他的第一部長片,以旁白的方式串插在中間,旁白說明事情的進展。而到《街頭》則是連旁白都不用,只專注在某幾個角色上面,敘述角色的方式還原到影像本身,從影像來認識人,不是從文字或口述去認識人。想把觀眾丟回現場,去貼近角色或故事,看能不能更切身地進到時空裡去,拉出來去看待角色。
毛致新導演也說明在紀錄片拍攝的過程,常常會遇到很多重要的事情不在現場,要如何去調整敘事的方式,「一直相信紀錄片不是要面面俱到,終究要回到跟自己的視野有關。」,江偉華導演選擇冷靜地回到影像敘事,而他也在剪接時有過一番掙扎,到底要給哪些人看?到底說明到什麽程度?在結構故事的同時也思考到觀眾在哪裡,要面向多少個觀眾。
導演也分享他一直以來關注的是人在成為什麼樣的大人之前的樣子,這個階段是最模糊不清、也是最誠懇的樣子。有趣的是,偉華導演在某個階段開始,再也不用腳架拍攝,認為腳架在美學上有一種奇怪的,不是人的視覺,比較像是一個風景畫或監視器,而人的視線焦點是跳躍的,在影像上面的表現方式應該是要定住剪接,不斷地剪接,也希望抗爭現場是要更手感的東西,才能夠更貼近人、時間和現場,因此在題材和影像敘事的關係上有更多的選擇。最後,也鼓勵可以慢慢在創作上面開始尋找你自己,不一定都要從素描先開始,可以去發展自己想說的故事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