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場次
2019/08/18
108.07.28────《一念》講座紀錄

108.07.28────《一念》講座紀錄

陳志漢導演分享自己走入紀錄片創作的歷程,一開始擔任吳汰紝導演的攝影師,在看了吳導演的紀錄片之後,發現紀錄片不僅是自己過去所想像的那樣。開始喜歡紀錄片,也覺得紀錄片很豐富,劇情片看到一個階段可以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但是紀錄片是沒有辦法預測的。

與談人毛致新導演提到,陳導演的上一部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跟吳汰紝導演的紀錄片色彩都相當斑斕豐富,《一念》則是抽掉了顏色,而且一念的故事非常集中在主角在醫院裡面的狀態,是什麼讓導演對兩部片有不一樣的想法?

陳導演回應《靜默》是支線比較多的,《一念》如果放那麼多東西在上面的話,可能會無法呈現被攝者們在生命中的抉擇,感覺會不夠有力氣呈現。「《一念》拍到一半其實很絕望,看不到希望,甚至覺得這部片不要完成好了,因為他太過於讓我不忍心去處理這個題材。所以後來我希望觀眾也可以體驗到我感受的感覺。」

導演也跟大家分享,在拍這部片的時候也遇到許多狀況極困難,像是主要被攝者進育其實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床上,所以使用了縮時攝影,也把鏡頭拉長,希望能夠讓觀眾感受到長時間待在床上的感受,過去放映時也曾經遇到觀眾反應看到不耐煩。有些部分家人也會不希望放到影片裡。而醫師則是很熱血,一直想要幫進育做些什麼,也會想要往議題方向走,但在拍攝過程中,導演就會去提出一些問題或假設,跟醫師一起討論,醫師慢慢地也開始會去思考一些東西。

有許多現場觀眾針對無效醫療等等議題分享。有觀眾則回應,在片中看到進育似乎很絕望,但又很不甘心的樣子。感覺可以拍其他一樣脊髓損傷的同儕,有些同儕的介入,互相的鼓勵,對傷友的幫助很大。現在病友的自主權力法已經通過了,將來大家都可能面對,可以談怎麼去簽那個病人自主權力法。陳導演也分享自己其實也在拍攝過程中不斷思索「我也想傳達其實這些都是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希望給觀眾更多不同面向的思考,什麼比較好?這樣活著比較好?死去比較好?我自己拍完之後好像沒有正確答案,但好像本來也就沒有正確答案。就是你當下做了那個決定,一定是你能做的最好的決定。你之後能夠改變決定,但你要繼續往前看看會不會比較好。」希望也鼓勵大家別害怕做決定。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電影總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