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場次
2020/11/10
109.10.25────《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講座紀錄

109.10.25────《我的兒子是死刑犯》講座紀錄

#小編有跟到還是哭了太感動嗚嗚嗚

雖然用時光飛逝這個詞語似乎有些老套,但真的是時光飛逝。從七月至今,總共十場的紀錄片,你參與了多少?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這部,本年度最後一場,反映台灣社會對敏感議題的態度,拍攝期間碰壁無數次的紀錄片《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看看,與談人毛致新導演所形容「另外一種正義魔人。」的李家驊導演,會在映後座談與我們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而他,又是怎麼看待這樣的議題與世界的呢?

#人永遠在作品之前

拍攝主題的敏感也導致了田調的困難性,但儘管如此李家驊導演還是向我們證明了他對於此議題的重視。其中,遇到最大也最現實的問題便是受訪者不給拍攝。別人為什麼不給我拍?不給拍會不會因為不知道我在幹嘛?找到了這個破口之後,李家驊導演更加確定要讓《我的兒子是死刑犯》這部片公開播映;想要播放給大家看,想讓家屬們感受到「還是有人在關心我們的」。李家驊導演也說了自己其實還沒放棄,還有很多想拍攝的,想陸續完成的。死刑到底帶給台灣社會是什麼?這是最終的問題。即使終於做出了階段,但他內心其實都清楚著,這部片不管得到什麼成績都不能開心,是一種很複雜的心理情緒,或許可以用:不知道怎麼辦來形容;不能因為別人的悲劇肯定自己而開心。

#這次換你幫我下個標題

為什麼為了這部片取了這樣的名字?《我的兒子是死刑犯》。對於李家驊導演來說,這部片是從三個家庭出發,而想表達的初衷,其實只是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我們都是人,死刑犯也是人。殺人之前是,判決之後也是。台灣的社會如果不能接受這件事,貼了標籤,這件事就沒有討論的空間了。」並且,「不要帶著錯誤的想像來做判斷,有時候有的正義感對社會是沒有幫助的。」考慮了很多層面後,最基本的當然也包含了台灣社會對於很多事情最直接的理解方式;最後決定從爸媽角度切入去看,畢竟大家都是人生父母養的。而為什麼是這三個case? 其實這就是台灣對於死刑三種不一樣的態度;李家驊導演所希望的就只是讓觀眾有著「成為他們爸爸媽媽的想法」。畢竟,拍攝這部片最一開始的想法就是想讓支持與不支持的雙方對話,要的目的很直白,是要溝通,不是吵架。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電影總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