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場次
2025/10/13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 紀錄記憶這回事|我們這樣說故事《逃票俱樂部》映後座談

《逃票俱樂部》映後座談

 

▋​​時間:2025/9/14 (日) 13:00

▋地點:統領威秀影城10樓6廳

▋主持人:何睦芸

▋映後與談人:楊詠亘 動畫導演

 

▶ 主持人:要在台灣觀賞《逃票俱樂部》的機會相當難得,我們也很榮幸邀請到資深動畫紀錄片導演詠亘來和我們聊聊這部來自匈牙利的動畫紀錄片作品。這場放映作品是影展單元中的「紀錄記憶這回事⎯我們這樣說故事」,動畫紀錄片在台灣的發展其實已經非常多年,策展團隊挑選這部動畫片,希望能藉此打開大家對紀錄片的想像,接下來我就把時間交給詠亘。

 

▶ 詠亘 導演:大家好,我是一位動畫短片的導演,我自己的創作主題和形式也都接近動畫紀錄片的範疇,很開心今天可以來和大家分享。

___________

 

 

【動畫紀錄片是什麼?】

 

▶ 詠亘 導演:《逃票俱樂部》片介寫到:「這是一部動畫紀錄片」,動畫紀錄片一詞其實已經出現好幾十年,台灣也有些動畫紀錄片作品,究竟什麼是動畫紀錄片?我們在很多紀錄片中會看到一些動畫的橋段,不過如果真的要談動畫紀錄片,以《逃票俱樂部》來說,裡面的真人實拍畫面、新聞影像佔比不高,以動畫作為主敘事。

 

雖然這個概念雖然已經過了很多年,但仍然容易遇到質疑:「動畫就是動畫啊,怎麼能稱得上紀錄片呢?」討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試著用《逃票俱樂部》來理解,如果我們把片中的動畫影像換成真人演員來呈現旅行的過程、假製作票的畫面,再找很多新聞資料畫面及文獻,再加訪談來組成一部片,會比動畫形式真實嗎?會更符合大家心中想像的紀錄片嗎?

___________

 

【自身創作經驗分享】

 

▶ 詠亘 導演:這樣的討論,在我的創作歷程中也曾遇過,我上一部作品《關於他的故事》是我阿公的故事,我沒有見過阿公,我們家也很少提到他,阿媽家有一幅阿公的畫像,除此之外我對他沒有任何認識。直到有一天,我聽到阿姨、舅舅們聊起阿公,後來我開始訪問每個人對阿公的印象,印象最深刻的是「阿公的長相」,當他們提到阿公的長相,有人說「像西方人」,有人說「眼睛濁濁的」,有人說「眼睛是藍色的」,有人說「眼睛是綠色的」,還有個阿姨說「眼睛是琥珀色的」,甚至也有「胸部有金毛、頭髮有點紅」,但也有人說:「不!是黑的!」,這時候你要相信哪個受訪者呢?每個人都堅持自己講的是對的!那究竟誰才是真實的?

 

所以我把所有人陳述的內容集結起來,拼湊出大家想像中的綜合體,直到這部片製作到了尾聲,幾乎要完成了,有位舅舅翻出一張照片給我,那是一張阿公和阿媽的合照⎯⎯阿公就是個標準的漢人,我阿媽還長得更像混血兒!照片的質感確實很接近真實,但真的比「我那些阿姨舅舅們百分之百相信,甚至反駁其他人的記憶」還要更真實嗎?

___________

 

 

【動畫紀錄片的特質&相關案例】

 

▶ 詠亘 導演:接下來想分享動畫紀錄片這類較新穎的表現形式,有哪些無法取代的優點或者特性(以下都是我自己的歸納整理)。

 

(1) 再現性:

好比找演員重演歷史事件也是一種再現,不過動畫紀錄片的再現更加寬廣,也能夠再現許多難以捕捉、無法追溯的瞬間,以《逃票俱樂部》來說,主角們在製作假票、去到在車站觀察售票員開票的過程,誰會想到要拍照留下紀錄呢?透過動畫再現,能夠讓觀眾馬上進入這個敘事情境裡。

 

舉一部動畫作品為例 “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 ”,我們把時光倒流到1915年,那年發生一個沉船事件,有一艘遠洋班輪「盧西塔尼亞號」在航行途中,被德軍的魚雷炸毀,造成1000多人喪生,船上有非常多不同國籍的乘客,引起國際譴責抗議。當時有位美國卡通漫畫家Winsor McCay得知此事後,很希望能重現紀錄這件事情,當時渡輪沉沒沒有任何紀錄的影像,頂多找到這艘船出行前的照片,因此他訪問報社記者後,以逐格動畫的方式(照片、船行出海、被魚雷打中)紀錄整段事件,很多人將它視為第一支動畫紀錄片,能夠透過動畫呈現那些已經消逝的瞬間。

 

(1) 匿名性:

《逃票俱樂部》的角色是不是看起來都非常自豪!但我們從電影裡的受訪聲音可以聽出來,有些人對於重談這段過去是有疑慮的,如果我們今天請受訪者在鏡頭前陳述,可以想像會有很多受訪者不願意露面。動畫紀錄片的形式,幫人物製作了「卡通化的替身」,像是《夏日大作戰》或《阿凡達》,他們在虛擬試世界都有個代表人物,可以用卡通形象取代本體真實面目。

 

如此一來,可以讓受訪者更走近鏡頭,如果只是以拍攝後模糊處理、只拍胸下畫面,會錯失很多可以以影像表達的細節。在《逃票俱樂部》中,我們可以從人物形象看出角色的性格、表情、細微的小動作或習慣,有可能這些都是在口訪時的側記,透過卡通化的替身,可以還原這些人物特質。卡通本身就是誇張化的過程,《逃票俱樂部》的角色都有鮮明的形象、有個性的特質,觀眾很容易能辨識這些人物,也讓不想露臉的受訪者保有安全距離。也因此更能處理困難題材,比如:戰爭下的人民生活、與兒童相關的主題。

 

此外,匿名性也增加很多趣味性,來分享另一個系列作品“Creature Comforts”(製作《酷狗寶貝》的公司阿德曼動畫 Aardman Animations的作品,首部完成於1989年),他們以類似街訪的形式訪談工作室附近的路人,包括養老院的長輩、交換生、新移民等等,請他們分享對生活的看法。接著以「動物園裡的動物」製作卡通化的替身,大家應該很能夠從動物園裡的動物延伸出一些聯想:被禁錮的感覺、從棲息地被抓到陌生場域、適應新環境的過程。每個人搭配一個動物形象講出自己的心聲:住在養老院的看法、對移民的看法、移居到新環境的看法,透過動畫做出有趣的對比,像是一堆老鼠擠在一個小小的籠子裡,畫面呈現的比口訪更多,觀眾可以馬上理解他們陷入的困境。

 

(3) 情緒的顯影:

第三個動畫呈現的特質,我稱作「情緒的顯影」,紀錄片可以拍到很真實的畫面,但是「情緒」很不容易被捕捉到,劇情片可以用很多手法來逼近情緒,而動畫可以「把情緒具象化」。

 

以《逃票俱樂部》為例,觀眾可以看到角色面對小丑的恐懼,是影片裡最驚悚的一段,我們會看到他的臉部扭曲,或角色不自然的放大等等,讓觀眾產生壓迫感,立刻能感受到他們的恐懼,可以說是動畫的優勢。動畫點線面的邊界是模糊的,上一幕還是一面牆,下一幕可以變成一條線,能夠很流暢的轉場,透過這樣「流體的狀態」來表現各式各樣的情緒,各種真實影像捕捉不到的事物。

 

最後推薦一部動畫紀錄片給大家,“Ryan”這部片在2005年得到奧斯卡最佳短片動畫,片中主角(受訪者)是一名加拿大動畫師叫作Ryan Larkin,他受到藥物、酒精成癮的影響,正在進行療養,創作團隊去訪問這位動畫師,談談他的人生、他的創作。大家可以想像這位動畫師的身心狀態可能有點支離破碎,觀眾可以從動畫的視覺風格感受到,創作團隊用了3D建模如實塑造了Ryan,但是會在身體某些部分看到缺口,像是心靈受損的樣貌。

___________

 

 

▶ 主持人:很謝謝詠亘精彩的分享。大家應該都能在《逃票俱樂部》裡,感受動畫才能展現的張力或還原了創作者的精神世界,揉合了真實場境和奇幻想像的世界,那最後想問詠亘除了剛才推薦的三部片,有沒有其他台灣觀眾更有機會接觸到動畫型紀錄片的管道?

 

▶ 詠亘 導演:近幾年有一部知名度很高的動畫紀錄片《漂浪人生》,入圍2022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最佳紀錄長片最佳動畫長片入圍,這部片採用動畫形式的必要性,是因為這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故事,逃難、流離失所的狀態無法記錄下來。

 

我覺得不管創作形式是真人拍攝或動畫,最終面對的都還是「我們要表現的真實是什麼」,就像最開始我以自己的作品為例,我想表現的真實是大家的集體記憶,或是大家對那個時代、這個人的感情,所以我的選擇並不是把阿公那張照片放出來,我們還是走在追尋真實、闡述真實的軌道上。

 

 

░░░░░░░░░░░░░░░░░░░░░░░

➜➜➜ 《關於他的故事》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97a2fcb2f2ba4af7b3c3b228669be9be 

 

➜➜➜ The Sinking of the Lusitania (1918)

https://youtu.be/wq7hMuiz1mI?si=jXANqP-HHXr2sOBl

 

➜➜➜ Creature Comforts

https://youtu.be/PCOWE0EiCyo?si=e6CEl9ToPvtHVvEQ

 

➜➜➜ Ryan

https://youtu.be/nbkBjZKBLHQ?si=2t4yI2w5e2pjyDsn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培訓花絮 #監製篇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培訓花絮 #課程篇
2024-2025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主視覺動畫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總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