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場次
2025/10/17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 城市四重奏|【城市短片集Ⅰ】映後座談

【城市短片集】《我家後面有砲台》、《三木君的夏天》、 《回流》、《伏流》、《 咪咪貓的奇幻之旅》映後回顧文

 

▋活動日期:9/20(六) 16:30

▋活動地點:中壢光影電影館

▋主持人:陳婉真

▋映後與談人:蘇明彥 導演(伏流)、鄭治明 導演(咪咪貓的奇幻之旅)

 

___________

 

▶ 主持人:本次放映邀請到《伏流》蘇明彥導演,《咪咪貓的奇幻之旅》鄭治明導演。

 

先稍微介紹一下,在本次紀錄桃園的影展裡,我們有一個很特別的單元,邀集了北北基桃——也就是台北、新北、基隆跟桃園這四個城市一起合作,以城市為影展主題來策劃片單。剛剛大家看的這場是片量最多的一場。

 

在這一場當中有基隆、新北與台北的城市印象,我知道兩位導演當時在拍片時是沒有特別以城市為印象的,但我今天看了之後覺得滿有趣的,就是說當我們以城市的角度去看這些片的時候,給你的印象會是什麼?當你在思考台北的印象時腦海裡會出現什麼,今天看完《伏流》之後的印象是什麼?思考新北的印象時會想到什麼,看完《咪咪貓的奇幻之旅》後又是什麼印象呢?

 

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先放在心裡,首先還是想先問兩位導演當初拍片的契機,雖然這次是剛好放在同一個單元裡,但我在兩位的片子裡其實都看到滿多與空間有關的、新舊交雜的狀態,也剛好是台北和新北都蠻有特色的空間狀態。

滿好奇兩位決定拍攝題目時是因為人物嗎?因為其實兩部片有非常多都在講空間的故事。很好奇如何思考這個題目並開始進行拍攝的?

 

▶ 治明 導演:在還沒有認識容生大哥(被攝者)之前,我是念北藝大電影所,所以住在淡水、北藝大關渡那邊滿久的,然後當時覺得淡水有一件事很有意思——淡水是開發很早的地區,但也有很舊的聚落。在當時大家都會認為淡海新市鎮是一個鬼城,因為他為了讓大約十三萬人居住而建造了很多建築,希望形成一個大的、新的都市,可是遷入的人口一直不如預期,所以那邊的冬天又冷又沒有什麼店家,我經過時就會覺得:「哇,誰要住在這種地方。」我一直都很想要拍淡水這種新舊的衝突,所以最早是從這個念頭開始的。

 

不過當時原本想拍的是更實驗性、像影像詩一樣的片子,但老師看我拍了半個小時的片時睡著了,所以我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直到碩二、碩三的時候,我才想到了咪咪貓這個塗鴉,這個題材離我家很近、很方便去拜訪,又在查資料時發現塗鴉的作者是一位做瓦斯的大哥,林容生大哥,我覺得他的工作也與城市很有關聯,因為他會送瓦斯到許多比較老舊的公寓,所以他對淡水的新舊有很多他自己的看法,像是他一直都會覺得想要記錄下淡水很多人情溫暖,或是透過這個塗鴉去保留下來一些東西,我覺得這呼應到了淡水新舊發展這件事,才會有很多我在碩一拍攝的素材與這個人物的故事剪在一起。

 

▶ 主持人:但他(被攝者)真的是一個很搶戲的人物,就算一開始沒有任何想法的碰到他、跟著他走遍大街小巷,我覺得透過送瓦斯這個行業的特殊性,都展現了與空間的關係,真的是很有趣的人物。

 

只是從片尾得知他的離開是非常突然的,片子也就結束在這裡。

 

▶ 治明 導演:對,這不是我預期會發生的事情。因為當時他(被攝者)胰臟發炎,從他進醫院、加護病房到離開,也大概就兩天的事情,像是在片中會看到他吃藥,當時他以為自己是中暑,但好像拍完那一天隔一個禮拜就送醫,然後就過世了。

 

所以後來我也無法再拍攝他,就用有限的素材剪這個故事。不過我發現因為他很愛對著鏡頭講話,一開始我很抗拒這件事,我只是想要拍被攝者好好做完一件事情,不用一直說話,可是他又無法控制,然後我就在看這些素材的時候,發現他在講話之間已經清楚的表達出了某種屬於他的人生觀,所以我覺得能夠完成這部片也像是某種天意,容生大哥也給了我很多很棒的東西。

 

 

___________

 

▶ 主持人:那明彥導演呢?

 

▶ 明彥 導演:其實我是先在2012年先寫了瑠公圳的分屍案,但因為當時沒有上(投件),所以就先擱置了好一陣子。後來輾轉遇上公視紀錄觀點,有一些人聯絡我,就讓我想起這個案子。只是因為我在那之前多是接觸劇情片,不知道如何拍攝紀錄片,所以有很多的焦慮,但也就拿著這個案子去談。

 

當時距離我一開始的規劃已經過了六七年,都市樣貌都不太一樣,就改了一些內容,也開始做一些田調,也對這些水道很有興趣。調查的時候發現新店山上有一個設施叫做引水石硿,這是日治時代留下來的,要將山上的水引至瑠公圳。

 

我就開始幻想有一個阿伯在那裡清石硿、開始有了從上游到下游的想像。接著才去蟾蜍山田調,認識鄰里、了解社區的狀況,開始從上游到下游來找能夠一起共事的被攝者。

 

▶ 主持人:你有興趣的元素好像都是水,片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水的畫面,剛剛也有提到你對水圳很感興趣,所以水好像在這當中是一個很重要的元素。

 

▶ 明彥 導演:其實這個跟引水石硿的工作邏輯有點像,我就是順著這個上游至下游的感覺想了一下故事的軸線,因為一開始沒有明確的故事線,所以我想要讓他順著什麼東西走,也剛好想玩這件事,想一輪之後就開始畫一些圖去進行,也剛好我住的滿近的,下雨的時候就會去拍,之後還有一些田調的內容進去。

 

▶ 主持人:但我想追問一下,因為《伏流》沒有很明確的敘事線,但是裡面有非常、非常多空間的拍攝,有很多空間的建構。也有跟著人物一起,雖然沒有特別訪談什麼,但是跟著其中一位阿姨(被攝者)的步伐穿梭在她的生活空間之中。

 

不曉得觀眾們知不知道蟾蜍山是一個怎樣的聚落,他在台北公館旁邊,一條是繁華的公館,再過去就是要一直往上爬的一個聚落,所以在片中阿姨不管要做什麼事,你會看見他最後都要爬上長長的階梯,也有點像九份的感覺。

 

我看到蠻多影像是跟著阿姨的生活展開,有點將視角限縮在從他的背後觀看的狀態,而沒有試圖要擴展空間的景。因為空間怎麼放會影響觀眾進去情境、氛圍裡,不曉得導演當初在沒有明確敘事的狀況下,如何思考空間建構這件事。

 

▶ 明彥 導演:因為我的主題在做死亡,像是人要怎麼存在,到最後離開、死亡,所以我在拍空間時就會有個想像,像是在之前我做田調訪談時,有訪問到每個阿嬤的故事,我就會開始想要怎麼把這件事情具象化、怎麼思考這件事、怎麼把死亡的議題具象化,再內化到空間裡,也就是那些阿嬤聊到這個空間的狀態。

 

___________

 

▶ 主持人:明彥導演有許多剪輯相關的工作經驗,所以很擅長用影像來講故事。

 

那另外也很好奇聲音設計這件事,因為兩位的片都有很有趣的設計,像是明彥導演的《伏流》裡面會一直聽到修理紗窗沙門的聲音,貫穿頭尾而且有強有弱有近有遠,可以感覺到導演有巧思在面。

 

▶ 明彥 導演:我當時有想到這個角色,只是我找不到那個人給我拍,所以我就找了一個阿伯,因為他是做紗窗相關的工作,他有店面但沒有車,所以那個車其實不是阿伯的車,是一個年輕人借給我們的。

 

我一開始的劇本是寫這個阿伯為什麼會被卡在這個空間裡,是因為他有一個初戀情人在這個山裡,就像這樣在心裡去思考一個劇情才能開始拍攝,這個空間也才會變成有情感的感覺,接著就看最後一步要怎麼走,就有點卡在劇情、實驗、紀錄中間這樣,這樣去試試看之後,再看看如何與影片發生關係。

 

那時候的思考邏輯是想要把影片收尾,就找了我的一個攝影師同學,跟他說我的船要進到渠道上,我們想了很多方式,包括紗窗車要從什麼地方,都有做好幾個設計。後來也就真的進去那個涵洞裡,那是在新生北路高架橋下面的的水圳加蓋。

 

▶ 主持人:我身為台北人也都不知道這些地方,所以其實很難想像台北有這樣的地方。聽起來明彥導演是在心中有一個劇本,雖然未必直接表現在影像敘事上,但劇本在心裡也會影響到許多設計,像是有很多物件的聲音,比如說煮水的聲音、生活場景的收音,這些都塑造了一種氛圍。

 

這部分也想請治明導演談談,因為我對於瓦斯桶一直不停碰撞的聲音設計感到很驚喜,後面也有段配樂有這樣的聲音,好奇導演當初怎麼思考這部分的聲音設計?

 

▶ 治明 導演:因為也隔一陣子了,再重看一次我也覺得好愛鄭各鈞,小各老師的配樂。

 

他其實就是用這種聲響融入到配樂裡面,我本來剪接不是這樣,但因為我聽到他的運用方法,就將那些瓦斯桶碰撞的影像剪接在一起。等於是我先有一個初剪版本,請小各老師做配樂,聽到這個配樂後非常驚喜,就加了一段將這些聲音寫在一起的段落,我覺得那也像是某種交響曲的概念。另外也還有瓦斯打開的聲音出現在另一首配樂裡。

 

▶ 主持人:所以其實聲音設計是從你初剪裡的元素去找,並沒有特意要收一些聲音給他使用。

 

▶ 治明 導演:因為我在拍的時候也在田調的狀態,沒有思考到聲音設計的部分。

 

▶ 主持人:了解。這邊也想跟明彥導演聊一下,因為你的聲音設計是福多瑪,他是各大獎聲音設計的得獎人,很好奇你當時如何與福多瑪溝通,比較是你有需求而他協助你,或是像治明導演一樣由聲音設計在裡面找有趣的空間、素材使用。

 

▶ 明彥 導演:福多瑪是做配樂,聲音設計是林子翔,聲音設計有幫我加強裡面出現的聲音的狀態,像是鳥的翅膀揮動等等的。

 

而在配樂上的溝通,其實我一開始講這個故事時沒有人可以理解,但只有跟福多瑪聊時他有懂我在講什麼。我當時很喜歡一個2000年左右的泰國電影的配樂,就這樣與福多瑪溝通,溝通的時候也沒有看初剪或定剪,大概在十次以後,他突然就說要開始做,也因為趕著要結案,所以後期大概剪個三到五天就送出去了。

 

___________

 

▶ 觀眾:好奇為什麼《伏流》全程都是黑白的畫面,因為黑白大多好像是在拍攝過去式的事件。

▶ 明彥 導演:因為我拍攝的器材很多都很簡易,像是iphone6,而且我的攝影機是用最舊的穩定器,就沒有錢,還會買最便宜的塑膠相機的塑膠鏡頭,所以當時是為了要統一視覺風格才選用黑白畫面。

 

另ㄧ個原因是因為我覺得黑白是電影發明出來後的影像風格,就是一個最原始的狀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

 

___________

 

▶ 觀眾:想問治明導演,因為你的被攝者林容生先生是突然過世的,這不在你的預期之內,雖然紀錄片有很多不可控制的狀況,但是也沒有預設到被攝者會不見。想請問你當時面對這樣的狀況再回到片子製作時,你的心情感受如何,以及這件事是否有影響到你後續的製作?

 

▶ 治明 導演:說實話雖然容生大哥很快就接納了我的存在,把我當作朋友,也很希望我去拍他,但其實我們好像也沒有到很熟,就是認識很久這樣,但當然也還是會很驚訝跟難過,也不知道這個片子會拍成什麼樣子,後來也有嘗試去聯絡他的家人想了解他,可是這又偏離了我當初想要做的城市新舊這件事,變成另外一個故事了。

 

大哥的過世對我來說,讓這部片從一開始這個角色的重量就變得更重了,他的段落變得越看越珍貴,所以我在剪接的時候就會想要放得更多。

 

可是後來我的指導老師建議我要拉回一個主軸,要回到城市這件事,所以最後我選擇放淡水輕軌的通車,其實是為了要講這個城市的亮麗發展背後,是一些人情世故的消逝,我覺得這也是我在理解、感受他的離開這件事的過程。

 

___________

 

▶ 主持人:感謝兩位導演今天帶來的作品,打開了很多我們對於城市影像上更多的想像與更多層次的理解,也謝謝觀眾今天一起參與映後。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培訓花絮 #監製篇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培訓花絮 #課程篇
2024-2025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主視覺動畫
2024-2025 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總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