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
2025/02/26
02.23|培訓基礎課1 紀錄片發展與美學分析

「你會稱呼自己為記錄者、作者、還是導演?」

【2024-2025紀錄桃園】複選名單出爐,隔週馬上就迎來今年的 #培訓課程 .ᐟ.ᐟ

在第一堂課程,我們邀請到 TIDF策展人 #林木材 老師,從台灣紀錄片的發展,沿著脈絡,看紀錄片如何直觀地反映社會樣貌,並且變化為多元形式的影像創作。

 

 

■ 第一部廣為人知的電影《火車進站》,其實就是紀錄片形式的影像作品,這部電影的起源讓我們知道了「紀錄的性質為電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到台灣的紀錄片發展,木材老師帶著學員從20年代的丁瑞魚、許蒼澤家庭電影開始梳理,50年代的政宣片、愛國電影多被視為紀錄片,60年代《劉必稼》的出現,看見有別於政宣片的人民樣貌。解嚴前後的80年代則有明顯分水嶺,「映像之旅」在電視突圍,「綠色小組」紀錄街頭,「全景映像工作室」走進民間。紀錄片開始反映當下社會,看見弱勢群體、興起人文主義。

 

 

■ 90年代後期,紀錄片不再順著時間軸敘事,剪輯變得多樣化,結構也變得複雜,開始體現「創作者」的看見,木材老師也拋出了一個問題:「你會稱呼自己為紀錄者、作者、還是導演?」

■ 隨著更多紀錄性質的影像出現:日記電影、實驗電影、偽紀錄片⋯⋯創作者們變化出了多樣的紀錄方式,有利用Google map製作的「桌面紀錄片」、將所有訪問轉化為Siri聲音的紀錄片,多樣化的手法,讓我們看見了繞過真實的限制往下前進的可能性。

 

 

課程的最後,木材老師分享了Brian Wiston曾說過:「我們最好這麼描述紀錄片的定義:曾被見過的觀察,被紀錄下的那些方方面面,將之敘事化後,被觀眾接收成為關於世界的一個故事。」

 

這堂課作為 #紀錄桃園 的第一堂培訓課,讓學員們看見了紀錄片的可能性、多樣性,同時回頭去思考自己創作的位置與觀察,期待後續的課程,能夠激發學員更多的創作靈感。

2024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30秒預告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電影總預告
2023-2024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成果精華
2023-2024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課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