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永遠大於攝影機。
先看待自己為一個人,才是紀錄片工作者。」
上週六,我們迎來【基礎3】田野倫理與觀點課程,並再次邀請黃琇怡導演,
擔任講師帶領學員學習——無論是在舉起攝影機拍攝時,還是在放下攝影機與被攝者對談時,都能有意識地思考自己所處的位置。
■ 畫出你的田野
在課程的一開始,琇怡導演請學員畫出自己與被攝者在田野中的位置,思考自己以什麼樣的角色參與其中?題材與自身的連結是什麼?
即使處於迷茫的階段,也只是「當下如此」。
導演提醒:「#拍片其實很多時候是自我對話的過程。」隨著過程推進,位置與觀點都會逐漸清晰。但在這個過程中,導演也提醒學員時刻反思:「我的感受是來自於自身的觀察,還是受他人影響?」拍攝者必須學會 #放下慣性思維,因為過往的經驗、思考與行為模式屬於拍攝者,而非被攝者。理解被攝者的世界觀如何建構,並予以尊重。「既要有備而來,又要將自己作為一張白紙。」
■ 權力關係—— 攝影機在誰的手上?
琇怡導演分享了許多拍攝時的狀況,例如遇到富有表演慾的被攝者時,她選擇拉開距離,讓觀眾能夠看見場域、時間背景以及故事脈絡,給予觀眾自行思考的空間。但同時,在拍攝中除了遇到 #被攝者有攝影機意識,也有可能被攝者不知道什麼是紀錄片,導演提醒學員:「拍攝結束,被攝者的人生還會持續下去,永遠要比被攝者更清楚影像後續的力量。」在此思考之上,再去衡量如何放入自己的觀點。
適時地放下攝影機,如果一直堅持什麼都要拍到,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反而有可能忽略更深層的觀察與交流,「先看待自己為一個人,才是紀錄片工作者。」琇怡導演特別強調,如此才能看見他人、同理他人,因為 人永遠大於攝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