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
2025/05/22
05.18|培訓進階3 電影聲音的創造與想像

「音樂的存在更多時候是為了音樂消失之後的『靜默』,但此時的靜默不是真的無聲,而是先前的音樂留下的持續與之共振。」

 

本週的進階課程電影聲音的創造與想像,我們邀請到以《大風之子》原創電影歌曲〈大風子〉入圍本屆台北電影節傑出技術獎的音樂創作者——王榆鈞 老師。

 

 

在課程開始前,榆鈞老師一一詢問了每個學員的名字與創作狀況,這與她創作配樂時很重視的事——「認識對方」緊密相關。

 

 

「當聲音落下,你覺得落在哪裡?」這是榆鈞老師在課程中向學員拋出的第一個問題,邀請學員思考聲音的落點、方向與目的,並由此展開聲音設計與配樂本質差異的討論。

 

 

當聲音存在影像作品中,有不同的功能,屬於創造的、聲音設計傳達的,是現場的真實、空間的設定、外在情緒的表達等等;而屬於想像的、配樂傳達的,是內在的感受、意識的狀態、與鏡頭的距離感⋯⋯

兩者在創作中的重疊是「聲音」,重疊的部分都包含有聲音、聲響的創作。所以這部份比較好的狀態是在合作初期就可以先進行溝通討論,釐清彼此在聲音上的創作範圍。

 

 

回到榆鈞老師的專業——配樂 的製作,有三個重要的元素,分別是旋律、節奏、聲響。

旋律能夠帶動情感的流動、是內在主題;聲響則是無以名狀的、呈現內在空間;節奏會帶領速度、帶動情緒,剪輯節奏與配樂節奏是相互影響的。

 

 

聆聽導演的想法,影片中人物的對話,空氣裡的聲音,再一次又一次聆聽的過程當中,逐步地找到能夠靠近這個作品的音樂語言。

榆鈞老師同時也分享到日常進行錄音的體會,在當下安靜聆聽錄音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安靜的等待。這種不知道接下來會迎來什麼的狀態,也許與紀錄片在拍攝紀錄的當下狀態有點相似。在耐心等待之中,紀錄同時也是一種回看。

 

 

在課程的最後,榆鈞老師告訴大家:「音樂的存在更多時候是為了音樂消失之後的『靜默』,但此時的靜默不是真的無聲,而是先前的音樂留下的持續與之共振。」所以,在電影裡讓音樂『留白』也是很重要的一環。適時的取捨,反而更能凸顯影像想表達的內容

2024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30秒預告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主視覺動畫
桃仔園電影趴:來咱社區看電影|電影總預告
2023-2024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成果精華
2023-2024 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培訓|課程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