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期:10/19(日)
▋活動地點: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6樓多功能活動教室
▋主持人:辛佩宜
▋講者:陳蔚慈 導演、徐紫柔 導演
上週六的故事工作坊,我們榮幸地邀請到兩位「紀錄桃園」歷屆學員:2017年的學員 陳蔚慈導演與2018年的學員 徐紫柔導演,分享她們如何將創作的起心動念,從單純的「好奇」與「困擾」,轉化為具備深度和影響力的影像作品。兩位導演的創作路徑或許迥異,但都殊途同歸地表達了紀錄片觀點或許不只是拍攝的技法,也是創作者如何活著的信念。
▋陳蔚慈導演 分享
陳蔚慈導演首先分享她紀錄桃園培訓作品《二十分》,是源自對桃園在地議題的好奇。她認識了處理廢棄保麗龍的高大哥(高月清),被工廠設定的「二十分鐘」鬧鐘所吸引,因新設立的工廠設施需要反覆確認,造成許多困擾。這個微小的細節,引發了她對創作起點的深入思考:
「如果你一直被這件事困擾,可以思考這個困擾為什麼存在。」
從外部的觀察,到內部對困擾的追尋,工廠的二十分鬧鐘成為導演想去探討的事。她提及,自己不會預設主題,而是先去理解被攝者,讓故事自然形成。在拍攝過程中,她也特別重視「何時該拍、何時該停」,她提到曾在現場遇到被攝者情緒激動的情況,最後選擇放下攝影機。
之後,導演認爲還未處理到自身關切的環境議題,因而前往澎湖花嶼,帶著高大哥的技術處理島上的海洋廢物問題,並開始長達數年的田野實踐。她在島上長期停留,每天在島內散步,用「時間換取空間」,與島民建立起深厚感情後,完成作品《花之島》。同時,身為離島兼任教師的她,也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裡,完成紀錄片《再見小學》,她認為應該「先地方、後影像」,透過與地方產生關係,將影像紀錄與地方創生、文化結合,尋求與地方共好的方式。

▋徐紫柔導演 分享
徐紫柔導演的創作,則是以家庭記憶與生命熱愛為起點。她曾因職場疲憊而對拍攝影片產生抗拒,直到回歸純粹的動機,開始與家人拍攝有趣的短片、設立粉專,後來參與了紀錄桃園培訓工作坊,成為培訓班上唯一一位拍攝喜劇紀錄片的學員,完成了《家族的奇幻之旅》,她表示,剛開始創作時,常會受到外在期待或社會眼光影響,但隨著拍攝經驗的累積,她認為導演與被攝者之間的誠實關係,才是作品成立的基礎。
而在面對普遍被認為嚴肅的紀錄片時,她以獨特的喜劇風格切入,挑戰社會對失智症的標籤:
「我們要看到依然存在的,不要只看到失去的。」
之後,她將本是網路短片的《記憶戰隊》發展成長片《邀阿公阿嬤拍B級殭屍片》,在喜劇的歡樂中,巧妙融入奶奶的遺忘記憶等橋段,讓故事在歡笑中不失深度,用敘事方法調節議題的輕重。她提及這部片是希望讓失智症的群體保有成就感和表演的「動能」。而電影上映後,不僅突破百萬票房,更證明臺灣可以有喜劇型紀錄片,為社區長輩、家族和相關議題帶來正向力量。
▋兩位導演共同分享&QA問答
在對談階段,兩位導演皆提到,創作動機往往來自個人經驗與對生活的關懷。無論拍攝題材大小,重點在於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觀看方式。蔚慈導演分享,創作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質疑自己,失敗比成功更多,但要多嘗試、不用擔心失敗。而紫柔導演則提及要誠實面對被攝者,認真思考拍攝的動機。同時也分享紀錄片創作者就像是浴火鳳凰,平時接案維生,同時保持著耐心,持續不斷創作是基本。
有觀眾詢問兩位導演如何面對創作瓶頸與現實壓力。蔚慈導演回應,停下來不拍有時也是一種必要的整理,而紫柔導演則指出,焦慮是創作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持續與題材對話。兩位導演的分享提醒著創作者,紀錄片的出發點或許各不相同,但最終都回到創作者自身如何透過影像,真誠去面對生活與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