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徵件期的最後一場故事工作坊,我們邀請到陪伴「紀錄桃園」多屆的洪淳修導演,帶大家從實際的製作經歷出發,談如何在委託製作中發掘個人觀點、讓提案吸引評審目光,扎扎實實的從提案到製作層面,不藏私的分享經驗。除了講座外,故事工作坊還特別設置了導演一對一, 參與者能夠帶著企劃與阿修導演面談,在討論中,讓故事更貼近創作者的初衷,也更能被觀眾看見與理解。
▋提案前的停、看、聽
在準備提案之前,最重要的是先停下腳步觀察,這不是單純的尋找素材,而是要釐清你「站在哪裡」、你想說的故事「為何重要」。阿修導演在拍攝埃及聖䴉前,想起他以前曾在關渡看過(當時還以為是丹頂鶴),並看到農民架網捕鳥,這段素材少有人掌握,卻能讓他從一個新的視角切入人鳥衝突議題,同時也可以讓評審知道自己平時就有在關心這類議題。
找到觀點後,就要找到吸引人的人物。以「林務局用殺生來護生」這個矛盾觀點為例,導演想要找到能突顯這議題的角色,所以聯繫上了原住民獵人,可以拍到撲殺埃及聖䴉的畫面;同時為了平衡敘事,他又找到了鳥類生態控制公司的研究員,形成兩個立場的對話。這樣有人物、有衝突的提案,才有機會打動評審。
而要說好一個故事,敘事的風格及手法也勢必要考慮在內。阿修導演的作法是像補習班的老師講課中會穿插笑話一樣,時不時丟一些亮點給大家,讓整個故事不會太過沉悶及緩慢。當然,每個導演的風格不同,不一定非得如此,但必須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面對提案與進入製作期
找到了觀點後,就能夠找到自己的核心,阿修導演當初決定在人鳥衝突中找到一個共好的環境,聽起來又過於嚴肅,因此還特別把自己的兒子納入片中,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與親和力。布農族獵人全志祥、研究員杜昆盈,是故事的核心角色,而兒子則像是旁觀者,帶來不同視角。
阿修導演的故事由人物帶入,因此會先建立人物,舉例來說,雖然阿修導演在先前已與獵人聯繫過,但仍將他的人物建立放在某一次去部落運動會找他的時候,過程發生的「鳥事」會讓人對這個角色的形象更立體、更印象深刻。只要不違背人物的真實性,也可以試著創作事件。
不過即使在拍攝前確立核心、被攝者,故事往往不會一成不變,敘事線會根據實際拍到的素材與人物狀態調整,阿修導演提醒大家:「要有推翻原先企劃的勇氣。議題式紀錄片,最怕的就是人為了服務議題,角色應該要有人物的味道。」
▋導演一對一
講座結束後,進入了本次工作坊的另一個重點——導演一對一。在此環節,我們邀請創作者帶著自己的提案前來,與阿修導演進行一對一深入的對談,試著挖掘創作者自身沒注意到的細節,並且試著找到自己的「立足點」、與被攝者的關係,讓整個故事變得更加立體。
本次共召集到共八組創作者,在短暫的十至十五分鐘內,阿修導演透過一層又一層的提問,讓創作者意識到在表層的訴求之下,自己究竟想傳達什麼內容給觀眾、或是想要透過故事找到什麼答案,並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何將「說起來有趣」的故事,轉化為「用影像敘事」,從理論到實作,給予創作者們最有力的建議。
